五原縣處于以京津為龍頭的“呼—包—銀—蘭”和沿黃沿線經(jīng)濟帶上,,跨入“呼—包—鄂”2小時經(jīng)濟圈,,是自治區(qū)向北開發(fā)的重要通道,,東距包頭150公里,,西距銀川400公里,,南與鄂爾多斯市隔黃河相望,,北距蒙古國190公里,,是進出口國家一類陸路口岸甘其毛都口岸的必經(jīng)之地,。境內(nèi)交通便利,京藏高速,、包蘭鐵路,、110國道、212省道,、黃河堤防公路橫貫全境,。巴彥淖爾機場位于五原縣天吉泰鎮(zhèn)境內(nèi),距縣城僅50公里,,已經(jīng)開工建設(shè)的包銀高鐵,、五原劉召黃河大橋,更使五原成為重要的現(xiàn)代交通樞紐,。
地理位置:五原地處內(nèi)蒙古河套平原腹地,,縣域南臨黃河(屬黃河最北端),北有陰山橫亙,,東臨鹿城包頭,,西與臨河市接壤,是一顆有著兩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塞上明珠,。地理坐標(biāo)為東經(jīng)107°35′70″-108°37′50″,,北緯40°46" 30′-41°16″45′??h境東西最長82公里,,均長62.3公里,南北最寬55.5公里,,均寬40公里,。總面積2503平方公里,。占河套灌區(qū)總面積的1/4,。
地勢地形:本縣在大地構(gòu)造單元上,屬陰山天山緯向構(gòu)造帶,,并受新華夏系構(gòu)造的影響,,形成內(nèi)陸斷陷盆地,整個轄區(qū)屬河套平原,,為第四紀松散的地層所覆蓋,,沉積了較厚的湖相地層。上部是沖積,、風(fēng)積層,,主要巖性為細砂、粉砂和砂粘土互層,。砂層層理清晰,,厚度 10-70米,。中部為河湖交替層,主要巖性為淤泥質(zhì),、粉砂與粘土互層,。下部為巨厚的新老第四紀湖相沉積層,主要巖性為淤泥質(zhì)砂粘土,。土質(zhì)膏腴肥美,,適于農(nóng)作物及各種植被的生長。雖然有的土地呈鹽堿化,,但并不影響耐堿作物,,如葵花、枸杞等作物的生長,。
五原境內(nèi)因黃河沖積層在長期風(fēng)蝕作用下形成許多風(fēng)蝕洼地和黃河改道時沖刷的天然壕溝,。這些洼地與壕溝長年積水,形成大小不同的海子(湖泊,,俗稱泊爾洞),。全縣有面積三畝以上的海子 171個,總面積 5.45萬畝,;其中千畝以上的海子 5個,,總面積 1.06萬畝;百畝以上的海子 37個,,總面積 1.33萬畝,。海子水深大于 1.5米的 116個,面積 2.71萬畝,。 1986年已被利用的水面 3.8萬畝,,占 70%。這些海子大多分布在縣境西部的塔爾湖鎮(zhèn),、銀定圖鎮(zhèn),,以及縣境南部的套海鎮(zhèn)、東部的勝豐鎮(zhèn),。隆興昌鎮(zhèn)也有零星分布,。
土壤:全縣土地總面積374萬畝,其中可耕地164.5萬畝,,熟耕地130.98萬畝,,可該改造中低產(chǎn)田100萬畝,待開發(fā)荒地100萬畝,,果園地4.17萬畝,林地18萬畝,,草地30萬畝,。
氣候概況:氣候?qū)儆谥袦貛Т箨懶詺夂?,具有光能豐富、日照充足,、干燥多風(fēng),、降雨量少的特點。太陽年平均輻射總量153.44卡/平方厘米,,僅次于西藏,、青海;全年日照時數(shù)3263小時,,平均氣溫6.1℃,,積溫3362.5℃;無霜期117-136天,,相對較短,,可避免農(nóng)作物貪青戀長、推遲成熟而減產(chǎn)的弊端,,可使農(nóng)作物長勢集中,,豐產(chǎn)豐收。年均降雨量170毫米,,大多集中在夏秋兩季,,雨熱同季,對農(nóng)作物生長十分有利,。
人口民族:全縣共轄八鎮(zhèn)一鄉(xiāng),,770個社,據(jù)2023年人口變動抽樣調(diào)查結(jié)果顯示,,全縣常住人口21.63萬人,,其中農(nóng)村人口10.32萬人。
河流水系:黃河由五,、臨交界處老楞河頭入境,,為東經(jīng)107°37′,至五原前旗交界處的四科河頭出境,,為東經(jīng)108°11′,。此段河道是黃河干流在地球表面緯度最高的河段。五原境內(nèi)的黃河流經(jīng)天吉泰鎮(zhèn),、復(fù)興鎮(zhèn),、套海鎮(zhèn)。其北與之并行的是總干渠(二黃河),,它由磴口,、臨河向東進入五原,又進入前旗而匯入三湖河,,在五原境內(nèi)長43.5公里,??h內(nèi)各干渠均由此渠引水灌溉。與黃河有關(guān)的是烏加河(舊時亦稱五角河,、五加河),,它原是黃河的主流,是北河,。 1840年黃河改道后主流成為現(xiàn)在的南河,,在改道的過程中使整個河套平原成為土質(zhì)肥沃的沖積平原。烏加河現(xiàn)在是黃河的支流,,由臨河市的份子地進入五原,,由建豐農(nóng)場出界,泄入烏拉特前旗的三湖河,,在五原地段為 46公里長,。新中國成立后,經(jīng)多次修浚成為灌區(qū)的總排水干溝,。在五原境內(nèi)除了二黃河之外與黃河有關(guān)的還有一些人工河,,它們是: (一)豐濟渠,又名天吉泰渠,。它位于縣境西部,,以渠與臨河分界。它又名中和渠,,光緒三十一年更名豐濟渠,。初由黃河引水, 1965年改由總干渠引水,,全長41.7公里,,正常流量48立方米/秒。 (二)皂火渠,,在縣境西部,。其進水閘在總干渠毛家橋。 1966年又于塔爾湖境內(nèi)接挖新皂火渠,,總共全長68.98公里,。正常流量28立方米/秒。 (三)沙河渠,,原名永和渠,,位于縣境中部,光緒三十年(1904年)更名沙河渠,。初由黃河引水,,1969年改由總干渠引水。全長75.02公里,正常流量為 25立方米/ 秒,。 ( 四) 義和渠,,原名同和渠,光緒三十年(1904 年)更名義和渠,,位于縣境中部。1966年開始改由總干渠引水,,向東北匯入總排干,,全長86公里。正常流量 30立方米 /秒,。 (五) 通濟渠,,初名老郭渠,后又稱四大股渠,,位于縣境東部,,其下游又稱五大股渠。民國 4年更名通濟渠,, 1966年改由總干渠引水,,而后匯入烏加河,全長40.58公里,,正常流量 37.4立方米 /秒,。此外,縣境還有總排水干溝(烏加河),、六,、七、八和皂沙,、義通排水干溝,,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工開挖而成,總長度是 172.46公里,。